98.07.11
¡ 生命若要有意義,就要投入去愛別人,投入去關懷你週遭的人,投入去創造一些讓你活得有目的、有意義的事情。
¡ 生命中最要緊的事,是學著付出愛,以及接受愛。
¡ 『愛是唯一理智的行為。』--李文
¡ 『不相愛,即如死滅』--奧登
若干年前就已經拜讀過這本書,當時和讀書會的姐妹們正在分享與死亡相關議題,因為經過照顧媽媽和陪伴她走過癌末的日子,當時感覺墨瑞能如此清明的走向死亡,給人一種正向、樂觀的態度,「死亡」只不過是自然的一部份,同時也給了自己一個思考:如果是我自己,我會怎麼辦?
這學期以來,自己的健康漸漸亮起紅燈,年紀大了,年齡到了,這其實是自然的一部份,但是當真正要面對時,那才是功課。所以當老師說明要選擇閱讀一本書寫作心得作為期末報告時,心中浮現的就是它--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。
重新閱讀,下了一番功夫做筆記,雖是比較理性的探討,但心靈仍然是充滿感動,尤其是最近正在等待檢驗報告的我,對莫瑞的心情變化有著感同身受的體會,以下是我的心得分享:
一、人對生命的價值觀影響決定
莫瑞知道得病—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(ALS)後的反應是:這下怎麼辦?世界並沒有因此而停擺,周邊一切活動如常,「我是一位受學生愛戴的社會學教授,現在只剩下兩年的時間就會離開世界,眼看著身體的狀況一天比一天差,也愈來愈身不由己的需要別人的協助—無法自由走動,保有隱私」,要關起門來自怨自艾,亦或……;他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:以死亡做為生命最後的計畫,研究死亡,當它是一本活教材,『研究我的緩慢步向死亡,觀察我身上發生的事,和我一道學習』,這個決定源自於他認為自己是很有價值的一個人,一位「誨人不倦,至死方休」的老師。
當我發現走路不像以往順暢,身體關節處時常會起紅腫,疼痛也是伴隨的煎熬時,雖然還不知道最後的檢驗報告會是何種結果,但是註冊組兼任行政工作四年來,心力和生活品質的耗損,與工作所帶來的成就和掌聲相比,實在非吾所願,遂與先生討論做了一項決定:卸任行政一職,回歸教師本職,專心投入生命教育。請全家人一起為此事祈禱,並且積極的向處室主任、人事主任和校長遊說,感謝天主聆聽了我的禱告,生命的價值不在於你賺多少錢,擔任地位崇高的角色,擁有多少權力,而在於能否欣賞自然,專注做好生活中要做的事,學著付出愛,以及接受愛。
二、人活著,應該要好好的掌握時間品質才有生命品質
我很認同莫瑞所言:「我們的文化讓人無法自知自適,你得要十分堅強,才有辦法拒絕這錯誤的文化。」,他在自己的生活文化中建立起人際活動的小天地,談心、交往、關懷…讓他的生活盈滿。生命若要有意義,就要投入去愛別人,投入去關懷你週遭的人,投入去創造一些讓你活得有目的、有意義的事情。我們往往會迷失在自己的忙碌工作中,忽略了和朋友、家人相聚的美好時光,人的關係是需要經營的,工作換人做一樣完成,你不能依靠別人代替你表達愛與關懷,欣賞生命也不能光靠空談,雖然工作忙碌,但是即時把握「偷得浮生半日閑」,與朋友喝杯咖啡分享彼此心情15分鐘,也是一種幸福。
我每天在來往學校的路上,抬頭看看天空的那抹微藍或嫣紅(黃昏時的),路旁水田倒影的藍天,不同時節開花的繽紛色彩,晴朗和雨後分別不同的情景,繁忙會拋到腦後,開車的時空,反而給了自己獨處思考的機會,快速道路上的遠處山景,給了我每天不同的驚奇,生活是要靠自己去發現…。
記得曾經載一位同事到彰化,沿途一路向她介紹美的發現,她說走過同樣的路,從沒有這樣的體會,只是一直趕路,真是可惜,其實生命品質是需要自己去選擇的。
三、要用愛來處理人生對立面的衝突
「生命是一連串的來回拉鋸,對立面的衝突,就像拉長的橡皮筋,而我們多數人都活在這其中。」,別人對我們的期望和我們自己的意願之間時常會有衝突,例如:這陣子身體狀況不是很好,胃口也比較差,先生很擔心,準備了好吃又健康的晚餐,希望補充我的體力,加上飯後水果,其實我最需要的是睡覺,看到我吃的少,他沒說什麼就是嘆氣,我需要打電腦完成作業,他也一再叮嚀要早些睡覺(因為醫生交待),我也很為難,不想傷他的心,可是我確實需要多花一些時間來完成,這是一個對立面的衝突,有天晚上吃飽飯後,我就抱他一下,告訴他:我了解他的關心和擔心,但是我確實需要趕快完成報告,否則就不能如期繳交,我會盡量掌握時間在11點以前睡覺,如果累了,我也會先下來休息一下的(書房在四樓),請他體諒我、支持我,否則即使是嘆個氣也會給我帶來無形的壓力,他就接受了,緊張氣氛也消除了,有「愛」一切都好解決。
四、要用健康和合理的角度來看待生命
莫瑞以他的勇氣、幽默、耐心及開放的態度來看待生命,他和死亡四目相對,反而令他去思考要怎麼樣生活,他所要的是什麼?他爭取著時間,把自己心裡的話,講給他所愛的每個人聽。他的大學同事突然心臟病發去世,促使他積極的為自己舉行了「生之葬禮」,與家人朋友一同哭笑,對所愛的人剖白衷心話語,這是怎樣的豁達和清明的心境啊!沒有遺憾,是的,讓自己在走完人生的最後,沒有遺憾,無怪乎他的好友稱呼他為「溫柔的水杉」。
他發現自己無法照顧自己的身體,到頭來像小寶寶般需要倚靠別人時,還能用享受的心情來對待別人可能認為不堪的局面,對米奇述說著:「看著我的身體慢慢萎縮至死,是很可怕,但也是很可喜,因為我有充分的時間說再見。不是每個人都如此幸運」,這是很正向積極的想法,遇到問題,就直直的朝問題的核心前進,面對它,處理它,然後就跨越它。
我自己有照顧媽媽和婆婆的經驗,幫他們洗澡時自然而溫柔的對待,就像孩子小時候幫他們洗澡一般,他們也就很容易的接受了,看到這一段我更體會了那享受的心情,同時也懷抱著感恩的心情,因為那是很不容易的,需要保有一種完全的信賴和安心,才能進入享受的心境;我自己就很難做到,這學期曾經肩膀痛到無法將手自行舉高,脫衣服和洗澡自然非常不方便,女兒要幫我時,我的心底尚有猶豫,那是一種無法放下自我的經驗,人除了必須學習付出愛,也要學著接受愛。
五、體驗試著超然於經驗之外
我很喜歡莫瑞說的:要讓你的感覺經驗完全穿透你,這樣你才能將它放下。「如果你壓抑情緒,不讓自己完全體驗它,你就無法不執著,因為你忙著在害怕。你害怕痛苦,你害怕悲傷,你害怕愛所帶來的易受傷害的心。」,「你若全心投入這些情緒,讓你自己整個人沒入其中,你就完全體驗到它。你就知道什麼是痛苦,什麼是愛,什麼是悲傷。唯有如此你才能說:『很好,我體驗了這個情緒,我認出了這個情緒,現在我需要從中脫身。』」這就是不要執著。體驗,然後放下。
我要把這樣的體驗時常做練習,不要執著,才會自在。
六、不吝將自己擁有的東西與人分享,才能獲得真正的滿足
「愛讓你活在人間」,愛的行動能活絡滋潤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我們應該多將自己的關懷、時間、專才去與人分享,人跟人之間只能以關心為出發點,為雙方都留下空間,設想他們所想要、所需要的東西,他們能做的事及他們的生活,愛讓我們對於別人的處境感同身受。
記得在高中的國文課中曾經讀到的「既以與人己愈有,既以為人己愈多」,一直奉為人生的座右銘,婆婆常說:「人家給你三分,你要回報人加七分。」,不也就是這個道理嗎?時常微笑並且感謝能有機會與人分享,真正的喜樂,將會油然而生。
身為天主教徒,我時常要問自己準備好了嗎?意思是準備好要去見天主了嗎?世事無常,人生意外總難免,誰知道計畫好的日子是否能如願的過,已經知道的是,「人生自古誰無死?」,如莫瑞所言:你要知道自己會死,若能隨時做好準備,這樣在你活著的時候,就可以真正的比較投入。就像我在書寫「生命紀念冊」時,才真正的認真去思考有關面對死亡的種種問題,衍生而來浮現心靈的是,要如何面對剩下的歲月,什麼才是生命中對我最重要的事,什麼才是我真正最想過的生活?
一直延宕著的工作型態和決定,也就在一片混亂中清明了起來,當然,這段日子裡少不了藉助祈禱的力量,陪伴我度過混沌和猶豫,「學會死亡,你就學會活著……」,我曾經走過半睡半醒之間的日子,做著自以為非做不可的事,原來,能夠平凡的過著每一天也是一種幸福,感謝家中每一個人對我的支持與陪伴,感謝愛護我的人對我的關懷與包容,不管檢驗的結果如何,我都會有愛、信心和力量來面對生命中的每一天。
留言列表